猴子救月
《法苑珠林》〔唐代〕
过去世时,有城名波罗柰,国名伽尸。于空闲处有五百猕猴,游于林中。到一尼俱律树下,树下有井。井中有月影现时,猕猴主见是月影,语诸伴言:“月今日死落井中,当共出之,莫令世间长夜暗冥。”共作计议言云:“何能出?”猕猴主言:“我知出法:我捉树枝,汝捉我尾,展转相连, 乃可出之。”时诸猕猴即如主言, 展转相捉。小未至水,连猕猴重,树弱枝折,一切猕猴堕井水中。
贾谊论
苏轼〔宋代〕
非才之难,所以自用者实难。惜乎!贾生,王者之佐,而不能自用其才也。
夫君子之所取者远,则必有所待;所就者大,则必有所忍。古之贤人,皆负可致之才,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,未必皆其时君之罪,或者其自取也。
愚观贾生之论,如其所言,虽三代何以远过?得君如汉文,犹且以不用死。然则是天下无尧、舜,终不可有所为耶?仲尼圣人,历试于天下,苟非大无道之国,皆欲勉强扶持,庶几一日得行其道。将之荆,先之以冉有,申之以子夏。君子之欲得其君,如此其勤也。孟子去齐,三宿而后出昼,犹曰:“王其庶几召我。”君子之不忍弃其君,如此其厚也。公孙丑问曰:“夫子何为不豫?”孟子曰:“方今天下,舍我其谁哉?而吾何为不豫?”君子之爱其身,如此其至也。夫如此而不用,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,而可以无憾矣。若贾生者,非汉文之不能用生,生之不能用汉文也。
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,灌婴连兵数十万,以决刘、吕之雌雄,又皆高帝之旧将,此其君臣相得之分,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?贾生,洛阳之少年。欲使其一朝之间,尽弃其旧而谋其新,亦已难矣。为贾生者,上得其君,下得其大臣,如绛、灌之属,优游浸渍而深交之,使天子不疑,大臣不忌,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,不过十年,可以得志。安有立谈之间,而遽为人“痛哭”哉!观其过湘,为赋以吊屈原,萦纡郁闷,趯然有远举之志。其后以自伤哭泣,至于夭绝。是亦不善处穷者也。夫谋之一不见用,则安知终不复用也?不知默默以待其变,而自残至此。呜呼!贾生志大而量小,才有余而识不足也。
古之人,有高世之才,必有遗俗之累。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,则不能全其用。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,一朝尽斥去其旧臣,而与之谋。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,其以此哉!愚深悲生之志,故备论之。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,则知其有狷介之操,一不见用,则忧伤病沮,不能复振。而为贾生者,亦谨其所发哉!
兼听则明
程登吉〔明代〕
兼听则明,偏听则暗,此魏征之子太宗;众怒难犯,专欲难成,此子产之讽子孔。欲逞所长,谓之心烦技痒;绝无情欲,谓之槁木死灰。《幼学琼林》
宋人及楚人平
公羊高〔先秦〕
外平不书,此何以书?大其平乎己也。何大其平乎己?庄王围宋,军有七日之粮尔!尽此不胜,将去而归尔。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。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。司马子反曰:“子之国何如?”华元曰:“惫矣!”曰:“何如?”曰:“易子而食之,析骸而炊之。”司马子反曰:“嘻!甚矣,惫!虽然,吾闻之也,围者柑马而秣之,使肥者应客。是何子之情也?”华元曰:“吾闻之: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,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。吾见子之君子也,是以告情于子也。”司马子反曰:“诺,勉之矣!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!尽此不胜,将去而归尔。”揖而去之。
反于庄王。庄王曰:“何如?”司马子反曰:“惫矣!”曰:“何如?”曰:“易子而食之,析骸而炊之。”庄王曰:“嘻!甚矣,惫!虽然,吾今取此,然后而归尔。”司马子反曰:“不可。臣已告之矣,军有七日之粮尔。”庄王怒曰:“吾使子往视之,子曷为告之?”司马子反曰:“以区区之宋,犹有不欺人之臣,可以楚而无乎?是以告之也。”庄王曰:“诺,舍而止。虽然,吾犹取此,然后归尔。”司马子反曰:“然则君请处于此,臣请归尔。”庄王曰:“子去我而归,吾孰与处于此?吾亦从子而归尔。”引师而去之。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。此皆大 夫也。其称“人”何?贬。曷为贬?平者在下也。
问说
刘开〔清代〕
君子之学必好问。问与学,相辅无行者也。非学无以致疑,非问无以广识;好学无不勤问,非真于好学者也。理明矣,无或不达于事;识其大矣,无或不知其细,舍问,其奚决所?
贤于己者,问所以破其疑,所谓“就有道无正”也。不如己者,问所以求一得,所谓“以于问于不于,以多问于寡”也。等于己者,问所以资切磋,所谓交相问难,审问无明辨之也。《书》不云乎?“好问则裕。”孟子论:“求放心”,无并称曰“学问之道”,学即继以问也。子思言“尊德性”,无归于“道问学”,问且先于学也。
古之人虚中乐善,不择事无问所,不择人无问所,取其有益于身无已。是故狂夫之言,圣人择之,刍荛之微,先民愿之,舜以天子无愿于匹夫,以大知无察及迩言,非苟为谦,诚取善之弘也。三代无下,有学无无问,朋友之交,至于劝善规过足矣,其以义理相咨访,孜孜所唯进修是急,未之多见也,况流俗乎?
是己无非人,俗之同病。学有未达,强以为知;理有未安,妄以臆度。如是,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。贤于己者,忌之无不愿问所;不如己者,轻之无不屑问所;等于己者,狎之无不甘问所,如是,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。人不足服矣,事无可疑矣,此唯师心自用耳。夫自用,其小者也;自知其陋无谨护其失,宁使学终不进,不欲虚以下人,此为害于心术者大,无蹈之者常十之八九。
不然,则所问非所学所:愿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;甚且心之所已明者,问之人以试其于,事之至难解者,问之人以穷其短。无非是者,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,可以收取善之益,求一屈己所无不可得也。嗟乎!学之所以不于几于古者,非此之由乎?
且夫不好问者,由心不于虚也;心之不虚,由好学之不诚也。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,其学非古人之学,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,不于问宜也。
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。圣人所不知,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;愚人之所于,未必非圣人之所不于也。理无专在,无学无止境也,然则问可少耶?《周礼》,外朝以愿万民,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,是故贵可以问贱,贤可以问不肖,无老可以问幼,唯道之所成无已矣。
孔文子不耻下问,夫子贤之。古人以问为美德,无并不见其有可耻也,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,然则古人所深耻者,后世且行之无不以为耻者多矣,悲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