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大麦行

杜甫 杜甫〔唐代〕

大麦干枯小麦黄,妇女行泣夫走藏。
东至集壁西梁洋,问谁腰镰胡与羌。
岂无蜀兵三千人,部领辛苦江山长。
安得如鸟有羽翅,托身白云还故乡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大麦已经成熟,小麦已青黄。妇人边走边哭,丈夫逃跑藏起来。
向东跑到集、壁、梁、洋四个州,问谁有来自镰胡与羌插在腰间的镰刀。
岂敢没有三千蜀兵,(为了逃命)不怕道路悠长,疲于奔命,故不能及时救护。
怎能像鸟儿一样拥有翅膀,安身在白云间返回家乡。

注释
集、壁、梁、洋:四个州名,唐属山南西道。言寇掠范围之广。腰镰,腰间插着镰刀,指收割。鲍照诗:“腰镰刈葵藿。”这一句中,自具问答,上四字问,下三字作答。
托身:寄身;安身。

参考资料:完善

1、 萧涤非.杜甫诗选注.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1998:184-185

创作背景

  杜甫因战乱于唐肃宗乾元二年(759年)岁暮来到成都,没想到蜀中社会亦不安宁。史书对吐蕃等这年侵扰陇蜀的时间记载不详,而从杜甫写的这首诗来看,当在夏收五月间。当时正是麦熟时节,吐蕃、党项、奴刺等的贵族统治者即武装其部族前来抢收。当地农民们辛辛苦苦地从初冬忙到初夏,劳动所得的果实被一抢而空。他们不但掠夺农作物和财产,还掠掳丁壮,侮辱妇女。这就使人民落到了难于生存地步。但是,由于抽调兵力全力对付安史叛军,当地驻防唐军既少,又疲于奔命,不能保护人民。当时,杜甫在成都尹、东西川节度使武幕中任参谋,比较了解情况,有感于此,便写了这首可补史书不足的《大麦行》。

参考资料:完善

1、 陈贻焮·杜甫评传(中)·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1
2、 李炎.杜甫《大麦行》赏析.惠州学院学报,1991(01)

赏析

  此诗的开头两句很像汉桓帝时的童谣“小麦青青大麦枯,谁当获者妇与姑,丈夫何在西击胡”,一下子即描绘出一幅农村荒生的悲惨图景,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唐代的社会面貌,其概括力是很强的。首句“大麦千枯小麦黄”典型地勾勒出当时农村一片荒凉的景象,显示了当时农民的困苦境况。“妇又行泣”,反映了当地妇女所受凌辱之痛。“夫走藏”,反映了当地男人不堪掳掠之苦。问题是谁给人民造成如此深重的灾难,诗人紧接着便正面地作了交代:“东至集壁西梁洋,问谁腰镰胡与羌。”这两人以感叹惊讶的语气说:在这东至集壁西梁大地区中,试问谁在收割麦子呢?还不是外来的胡人和羌人!此句言寇掳掠范围之广,充满着对敌寇的仇恨。诗人抓住“腰镰”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简析

  《大麦行》是一篇短小的七言歌行。此诗通过写胡羌统治者武装其部族来抢收粮食之事,表达了诗人对乱世百姓的深切同情。全诗不用藻饰,全用白描,短小精悍、语浅情浓,将诗人关心国事同情人民的情感,毫不牵强地寓于叙事之中,亦深层次地表达了广大人民对朝政的失望之情。

杜甫

杜甫
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 1338篇诗文  2730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入朝洛堤步月

上官仪 上官仪〔唐代〕

脉脉广川流,驱马历长洲。
鹊飞山月曙,蝉噪野风秋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陇西行

王维 王维〔唐代〕

十里一走马,五里一扬鞭。
都护军书至,匈奴围酒泉。
关山正飞雪,烽戍断无烟。(戍 一作:火)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侠客行

李白 李白〔唐代〕

赵客缦胡缨,吴钩霜雪明。
银鞍照白马,飒沓如流星。
十步杀一人,千里不留行。
事了拂衣去,深藏身与名。
闲过信陵饮,脱剑膝前横。
将炙啖朱亥,持觞劝侯嬴。
三杯吐然诺,五岳倒为轻。
眼花耳热后,意气素霓生。
救赵挥金槌,邯郸先震惊。
千秋二壮士,烜赫大梁城。
纵死侠骨香,不惭世上英。
谁能书阁下,白首太玄经。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